日常生活中,市民在認知過時食品上存在認知誤區,有關專家指出,只需理解這些誤區才干防止危害安康。
誤區一:保質期等于保存期
保質期又稱最佳食用期,國外稱之為貨架期,指食品的標簽指明的儲存條件下,堅持質量的期限。在適合的儲存條件下,超越保質期的食品,假如色、香、味沒有改動,在一定時間內可能仍然能夠食用。而另一種叫保存期,即產品可食用的最終日期。在保存期之后,食品會發作質量變化,產生大量致病細菌,假如食用,則有可能招致食物中毒和急性傳染病。所以,過了保存期的食物,必需做丟棄處置。
誤區二:不糜費就是“美德”
很多人以為,食物過時后只是口感變差、風味改動、質量降落,只需沒有嚴重發霉變味,就應該盡可能吃掉,防止糜費。節約固然是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卻容易傷身。比方水果放置時間長了,會呈現局部腐朽蛻變,各種微生物就會不時加快繁衍,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會向未腐朽局部繼續擴散,即便吃的是未腐朽局部,其中的毒素仍然會對人體呼吸、神經等系統構成要挾。
誤區三:冰箱等于保鮮柜
局部市民以為,只需把食品放到冰箱里就不會蛻變。事實并非如此。很多微生物繁衍的適合溫度范圍在4℃—60℃,而大局部冰箱冷藏溫度并沒有到達4℃以下,即便達標,也只能延緩細菌的生長繁衍,卻并不能殺滅微生物。此外,長時間寄存的食品常常會發作冰晶析出、裂痕、粘連等現象,而重復冷藏,并且生熟食物穿插放置,不但影響口味,還易引發食物蛻變。
【相關閱讀】
夏天喝水當心過時
臨過時食品“明示”不清晰 建議消費者要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