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研討應用沙棘的歷史曾經有1200多年。中國古代藏醫蒙醫把沙棘果實當作治病的常用藥物,具有祛痰、利肺、養胃、活血、化瘀的藥理成效,曾經引了起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注重和重用。
在古老的戰爭年代,古希臘人是依托馬來作戰的。他把馬作為獨一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希臘人對馬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從來不殺死馬,總是把作戰受傷和一些老弱病殘不能治療的馬,放到野外,任其自生自滅。一次他們把60多匹戰馬放在野外,過了幾個月,這60多匹病馬又回來了,并且個個膘肥體壯,身上的毛發還閃閃發光,古希臘人感到十分奇異。原來這些馬來到了一片沙棘林,餓了吃沙棘葉,渴了吃沙棘果,依托沙棘為生。于是,聰明的古希臘人知道了沙棘有療傷和治病的作用。從此,古希臘人就用沙棘制成多種藥劑,他們把果實用作止痛藥、胃藥和治療壞血病的藥。于是,這種神奇的植物便被古希臘人賦予了一個有意義的拉丁名字--hippophae rhamnoides l.,意義是“使馬閃閃發光的樹”。這是“沙棘”拉丁學名的來歷。
800多年前,成吉思汗便發現了沙棘的藥用價值,傳說他讓御醫用沙棘為蒙古貴族調制出了強身治病的蒙藥。成吉思汗常年征戰在外,素日就靠沙棘強身健體、抵御疾病。成吉思汗年過六旬仍能彎弓射雕,便與長期服用沙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