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作為藥材,在我國有長久的歷史,除了《詩經》中的記載外,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曰:“上品功用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年”,指出了枸杞有中途夭折的作用。宋代蘇東坡在《小圃枸杞》一詩中曰:“根莖與花實,拾掇無棄物”,指出枸杞的根、莖、花、果都可應用。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枸杞子甘平而潤,性滋而補……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枸杞主治:"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瘰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腎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腦噓,強陰利大小腸,補精氣楮缺乏,易膚色白嫩,明目安神,令人短命。枸杞根皮(地骨皮),氣息苦寒。《本草綱目》記載,枸杞根皮“能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治五內邪熱,吐血尿血,咳嗽消渴,外治肌熱虛汗,上除頭風痛,中平胸肋痛,下利大小腸。”
李時珍在《本草匯言》中評述:枸杞能使氣可充、血可升、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濕可被動,有十全之好。果實甜美,可直接食用,性滋補、具補腎、潤肺、助陽、生精、益氣、補虛、明目等成效。以寧夏所產枸杞為地道正品。
枸杞果實是補益治虛良藥,歷代“本草”對其成效都有過闡述。《食療本草》稱枸杞能“堅筋骨……去虛勞,補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