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東北出產的篤斯藍莓已被開發應用于造酒,由于沒有對藍莓的種類、適應性、栽培管理技術等停止系統研討,加之口味、天文條件等要素影響,藍莓未作為水果普遍種植和應用,野生篤斯藍莓的馴化與改進工作也沒有獲得理想的成果。
國內對藍莓的研討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吉林農業大學郝瑞教授最先對長白山地域的野生篤斯藍莓資源停止了系統調查。1983年吉林農大李亞東教授率先在我國展開了藍莓引種栽培工作,1995年,初步選出合適長白山區栽培的藍莓優良種類4個,同時,對藍莓栽培技術、土壤改進工作等也做了大量研討,開端推行;并在1997年,從美國、加拿大、芬蘭、德國引入抗寒、豐產的藍莓優良種類70余個,其中包括高灌藍莓、半高灌藍莓、矮灌藍莓、兔眼藍莓等四大類型。1999年,吉林農業大學小漿果研討所與日本的環球貿易公司協作,在我國展開了藍莓的產業化消費栽培工作;此外,還經過技術支持和自主開展,在遼寧省的沿海地域和吉林省的長白山區樹立了合計200 hm 的藍莓產業化消費基地 m‘31。
繼吉林農大之后,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所于1988年也開端從美國引種藍莓停止栽培研討,挑選出合適我國南方地域栽培的優良種類從2000年開端,遼寧、山東、黑龍江、北京、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相繼對藍莓停止引種試栽。到2006年為止,藍莓種植曾經遍及全國多個省市,總面積已近千公頃,開展速度相當快。吉林、遼寧、山東、浙江、貴州等省開展尤為疾速,在短短5年間種植面積增長了近6~10倍,超越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開展速度。我國藍莓已有20多年的研討、種植歷史,已初步解決諸如種類、栽培、育苗等技術問題,為我國藍莓產業化消費打下了基礎。
2009年8月8日,在大興安嶺地域首府加格達奇,旨在推進藍莓精深加工和協作交流的中國大興安嶺首屆國際藍莓節隆重開幕。老撾、波蘭、瑞典駐華使館官員,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和地域的官員和企業界代表、我國20多個省區市代表等1800名多中外來賓出席會議。參加這次國際藍莓節使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對藍莓一無所知的來賓大開眼界,也使一批藍莓消費經營項目開端啟動,這將進一步推進大興安嶺地域藍莓的精深加工。以此為契機,大興安嶺地域將進一步積極推進藍莓產品的消費標準化、技術現代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產出高效化。本屆國際藍莓節由中華全國供銷協作總社、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黑龍江省供銷協作社、大興安嶺地域行政公署、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