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康問題。市面上的食品充滿著越來越多的標簽:谷蛋白、高鈣質、脫脂、無發酵――不一而足。現代人史無前例地關懷起吃進肚里的美食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有些人以至曾經到了神神叨叨的地步。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指出,目前全球大約有28%的人口患上一種新的飲食失調癥――安康食品癡迷癥,其病癥表現為過度癡迷于所謂的安康食品。
40歲以上婦女
最容易患此癥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指出,目前全球大約有28%的人口患上一種新的飲食失調癥――安康食品癡迷癥。其病癥表現為過度癡迷于所謂的安康食品,為了吃得安康而嚴格控制飲食和品種直到偏執的水平,從而使身體處于風險情況。
安康食品癡迷癥患者追求自然且不會令體重超標的食品。他們回絕攝入動物脂肪,化肥種植產品和包裝產品,最終招致身體短少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形成營養不良并由此惹起代謝失調。
還有些人整天如饑似渴地搜索各種“有利于”身體安康的飲食資訊,而且嚴格地照辦,有的還因不同渠道的看似都有理的不同說法而大傷腦筋,無所適從。
把飲食吃飯當成一種“功課”。每當吃飯前總是會研討飯菜能否有所需的營養,把飲食過于“科學化”,一朝一夕,招致厭食,整天垂頭喪氣,殃及安康生活。
醫生指出,40歲以上婦女最容易患此癥,由于她們固執地研討和討論“安康”與“不安康”的食品,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病”常常不被注重,還被以為是注重生命的表現。
醫生正告說,安康食品癡迷癥患者一旦“染疾”,可能需要6年至12年才能完全恢復安康。
全世界都有
安康食品癡迷癥患者
我的表姐最近宣稱,她如今只吃無谷蛋白食品(即不吃肉類、海鮮、蛋、奶和奶制品),由于它們讓她精力更充沛;我最好的朋友曾經戒掉奶制品,由于她聽說它們會招致乳腺癌;我的阿姨回絕食用谷蛋白食品、發酵食品、糖、茶和咖啡,由于她相信這些東西全都會招致安康問題。至于我的姐姐,她只吃有機食品,而且最好還是從本地農貿市場買來的,由于“我不相信別的東西”。
盡管這些人有這樣那樣的要求,去年負責準備圣誕晚餐時,我也一點都不擔憂。我的食品柜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安康”食品供他們挑選,從枸杞汁到綠色可樂――我絕對不會在沒發現新的“安康食品”前就離開超市,不管是“脫脂97%”、“無添加糖”、“低鹽”或是“高鈣質”(只是隨便說幾樣),我家里幾乎沒有哪一件食品包裝上不標示著某種安康聲明。
我可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如今在澳大利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那些號稱對安康有某種益處的食品。具體來說,有機食品的銷量在過去5年里上升了40%;同時,無谷蛋白產品的需求量每年也遞增10%~20%,盡管事實上只有大約1%的人對谷蛋白有醫學鑒定的排斥反應。
“安康”食品是席卷西方世界的最新現象,以至于VOGUE雜志最近給安康冠以“新Prada”的名號。有趣的是,盡管越來越多的人一窩蜂地追趕安康食品的風潮,但肥胖癥的患病率卻在繼續激增,乙型糖尿病(又稱2型糖尿病)也呈上升之勢,這讓專家們撓頭。
“有些東西被誤傳了,人們對什么東西對他們真的有好處并不清楚。”澳大利亞營養師協會發言人阿蘭・巴克萊解釋說,食品的市場經營策略是要讓它們看起來比實際更有利于安康,這樣的煙幕彈模糊了人們的觀念。“安康曾經成了一個大賣點,于是多數食品會宣稱對安康有好處,哪怕事實并非如此。”
現今,形成這種困惑的一個主要因素是食品的標簽。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最近對1400種超級市場食品進行的調查發現,幾乎半數在包裝上都附有營養聲明。“問題是,這些聲明只道出了事實的一半,”巴克萊說,“例如有一些食品宣稱脫脂97%,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其可能含有高度提煉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它們不僅會給胰腺增加負擔,還會提高罹患乙型糖尿病的風險,但一般的消費者并沒有能力馬上做出這些判斷。”
或許更令人緊張的是像“降低膽固醇”或者“幫助減低心臟病風險”之類的安康聲明。根據2006年的報告,大多數聲明都與心血管疾病、熱量、癌癥和體重控制相關,這困擾著一些消費者權益監督組織。“我們反對在食物包裝上使用營養和安康聲明,由于它們引導人們相信這些食物是更安康的產品,而實際情況并不盡然。”一位資深的食品政策專員克萊爾・休斯說。
消費者監督組織也將注意力轉移到“無谷蛋白”、“無發酵”和“無奶制品”等日益龐大的食物隊伍上。這些眾所周知的食品,經常傲然占據著安康食品貨架的某個位置,不管它們的鹽、糖和脂肪的真實成分是多少。悉尼皇家阿爾弗雷德王子醫院過敏科的洛布萊博士以為:“人們都在爭搶這類食品,把它們當作安康的選擇。在20世紀60年代,‘惡魔’是酵母,幾年前是乳糖,如今又是谷蛋白。”
洛布萊同時告誡那些沒有正確的醫療引導限制自己飲食的行為。“比如說谷蛋白,只有對有腹腔疾病和少數患有過敏性腸道綜合癥的人來說才是個問題。”而且,在做適當的腹腔疾病檢查之前就停止攝入谷蛋白,可能會影響將來任何一次檢查的結果。“疾病會因此無法診斷,長期來看這很風險。”
一些超市曾經采取行動,專門辟出一個單獨的區域存放某類特定食物,以示區分。當然,像我姐姐那樣遠離超市,轉向農貿市場――僅僅由于那里有菜農、小攤和新鮮蔬果――這些并不一定代表供應給你的東西跟本地超市里的有何不同,消費者們需要詢問攤販,他們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
“一塊蛋糕始終還是一塊蛋糕,哪怕它聲稱比旁邊那塊更安康。”巴克萊總結說,“歸根結底,這其實是個平衡和節制的問題。”
為食物辯護
美國作家邁克爾・波倫在其暢銷書《為食物辯護》中指出,傳統科學認知的轉變帶來了一種日益流行的飲食失調:安康食品癡迷癥。他以為,人們吃飯并不是僅僅為了營養,并建議人們回歸到傳統的飲食方式。
《為食物辯護》名列美國《紐約時報》1月份第3周非小說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波倫在書中駁斥了“食物可以縮減為各種營養成分的集合而不會有實質性損失”的觀點。他說:“我們知道如何去掉玉米粒或麥粒的外殼,獲取它的部分化學物質,但完全不知道如何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
在這本深入淺出的書中,波倫對某些最基本的營養學理念提出了批判。這些理念包括:食物只是其所含各種物質的總和;各種營養成分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得到測量;吃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安康;飲食需要專家指導。
為了幫助傳統食品奪回其失去的陣地,波倫在書中提出了幾條簡潔明確的建議:不要吃任何你的曾祖母不認得的食物。不要吃任何大肆宣揚為“安康食品”的東西。要像服用維生素藥片的人那樣注重維生素,但不要真的去吃它們。
他強調說:“我們是一群對安康飲食有著不安康癡迷的人。”他在書中對安康食品癡迷癥的極端表現進行了無情的嘲弄。他批判了最近出現的一種關于橄欖油有益安康的“可信賴”說法――“只要用它等量替代你餐桌上的某種東西,就不會增加你每日攝取的熱量總值”。
波倫以為,既然容易誘發糖尿病的西方食譜非但沒有促使人們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而是招致了越來越繁榮的糖尿病產業,那么,飲食以及相關領域的醫學權威機構可說毫無智慧可言。
波倫呼吁人們關注食品科學的負面效應,認識到研討報告的不可靠性,退回到以前的飲食方式。他提倡回歸到以本地食物和基礎食物為主,建議美國人在飲食上投入更多:不僅投入更多金錢,還有更多時間。奉行“少吃”原則,也許你就能在經濟上感受到寬裕;用親自下廚取代買快餐,也許你就能恢復對傳統的“吃飯”概念的尊重。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