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每處景觀都是歷史文化的再現,以漢唐仿古建筑群為依托,緩緩道出了西漢茶人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歷史典故,向人們展現著琴臺路共同的茶文化魅力。
在民革成都市委的調研與關注下,今年初出爐的一份《關于將琴臺路提升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商業特征街的倡議》調研報告顯現“將四川名茶和琴臺路分離起來,在琴臺路逐步樹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特征商業街,用茶文化促進四川名茶的銷售,用茶文化促進旅游及琴臺路以致整個四川的經濟的開展,為宣傳四川茶葉走出四川帶來更多的商機。”
——成都市政協助推川茶經濟開展
善用文化底蘊 挺起川茶脊梁
早在西漢時期,成都就已是全國茶葉的消費中心。茶業雖始于四川,但與川酒、川菜、川戲相比,獨占資源優勢的川茶卻在競爭中找不到方向。
有材料標明,我省2005年的茶園面積到達209萬畝,居全國第四,產量8.6萬噸,居全國第五,茶葉總產值12億元。我省共有大大小小的茶葉企業3000余家,由于大部分企業“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限制了企業開展,打得響的品牌茶葉極為貧乏,所以我省只能在全國茶業界里屈居“第三世界”。
“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四川茶葉都是美其名曰‘特級茶’,但是各個企業的售價不一,明明是普通花茶,還打著高檔的”毛尖“招牌賣,很多消費者感到無所適從,這也使川茶的整體形象受損。”針對川茶的現狀,成都市政協于7月25日組織委員停止了一次視察。在這里委員們用不同的聲音表達著同樣的觀點。
有關專家介紹,在中國茶葉市場上,浙江、福建的茶葉可謂是一手遮天,四川的茶葉還沒跟上趟。天福茶葉集團總經理江華說:“四川茶業的商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培育出著名品牌。”但是目前四川的茶葉市場十分混亂,“打造品牌,應當成為茶葉企業、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行業中介組織和科研部門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茶葉出口企業約110家,沒有商號的大概有40多家,有品牌的僅有近50家。四川茶業強勢品牌的缺失已成為了茶業界的共識。
成都市政協委員唐明遠態度十分鮮明:“現在的川茶市場極其混亂,陳茶翻新、以次充好、茶葉加色素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限制著我省茶葉市場的開展。目前就要抓住琴臺路被評為區、市、省級”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的優勢,全力以赴打造一條讓百姓買到放心川茶的一條街,定會商機無限。”他說,充分利用川茶本身的文化底蘊,找回已“失去”的膽略和氣魄,挺起川茶不屈的脊梁已迫在眉睫。
注重細節融合 展現川茶魅力
四川茶肆茶館名冠天下,成都更是飲茶者眾。自古以來茶肆茶館就遍布成都大街小巷,舊時,僅有三四十萬人的成都就有茶館1000多家,而現在全市的茶館有上萬家之多,可謂“舉都之飲”。
“但是在成都甚至是整個四川,沒有一個像樣的茶樓、茶館,現在的四川人,喝茶已經沒有文化了。”成都市政協委員、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員李興輝,面對今天的四川茶葉市場,毫無保留地直戳疼處。
委員們著眼川茶大環境與四川文化的特點緊密相扣,句句箴言:將茶文化融入現有的餐飲、書畫、旅游產品等商家中,在餐飲業中加入點茶(四川名茶)茶菜、茶宴等;在公園旁設茶宴;在書畫業中加入茶書、茶畫;在旅游產品中加入茶陶藝、茶具、茶保健品等,充分引導琴臺路各商家在買賣過程中營造茶文化氛圍,讓茶文化為琴臺路添姿添彩。通過舉辦各種茶文化活動,推銷四川名茶,弘揚國飲,已經是提升川茶和川茶文化的必要手段。
成都市公園管理處處長李丹金點子也很多,他說:“希望商家能借助每年雅安市都要在百花潭公園搞清明名茶推廣會的商機,將琴臺路和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聯合起來搞一些推廣活動,開展國際茶文化藝術品展、國際茶道茶藝交流、國際茶博覽經貿會等文化活動,來充分展現我們川茶文化魅力。”
民革成都市委秘書長張晶坦陳:“一個展現川茶的集旅游文化一體的商業特征街的樹立對振興川茶來講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政企相互聯動 打造茶業名鄉
“把中國的茶業放到世界茶業的大背景上來看,我們的差距仍然還很大。”談及中國茶業的現狀,成都市政協副主席傅勇林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四川又作為產茶大省,“我們是自家人喝自家茶,國外的人有多少知道中國四川的茶葉?”一席話點出了四川茶葉的尷尬境地,做大做強四川茶葉品牌,拓展海外市場對我省茶業的開展至關重要。
從近幾年國內茶葉生產變化可以看出,西南茶區成為了我國茶葉開展較快的地區,因為受到西部大開發的影響,茶葉被作為我省重點項目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措施,川茶開展潛力無限。
四川茶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四川茶葉該如何才能飄香巴蜀,飄香華夏,飄香全球?
“真正能為四川茶葉護航導航的還是在于企業自己。政府永遠只能提供一些公共資源。”傅勇林認真分析了目前川茶所面臨的困境和機遇。
由于看好琴臺路這塊“風水寶地”,臺灣“天福集團”已于2005年初悄然入駐琴臺路,并把宣傳推廣茶文化的基地改于琴臺路“天福茶莊”二樓,云南普洱茶專賣店也在琴臺路開張,四川名茶竹葉青、蒙山茶……等都逐步在琴臺路開了專賣店,很多名茶企業也看好琴臺路,認為琴臺路的自身條件已具備了作為賣四川好茶的地方,已千方百計入駐琴臺路。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也具有長久的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委員們倡議,“企業要主動出擊,充分利用琴臺路‘中華特征商業街’的平臺,聯動茶廠、經銷商業企業和出口企業等,通過無形資產的分離,停止品牌層次上的資本運營。同時政府應為進入琴臺路停止茶文化宣傳、推廣的企業做好有關的服務工作,對進入該地段停止宣傳、推廣的企業,可在相關的費用、交流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盡快讓川茶成為中國茶業中的名茶,讓四川成為中國茶業的名鄉。”
相關鏈接:
琴臺路在老成都是青羊宮廟會所在地,1914年形成西門出城的通道,于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修建,到70年代中期形成街道,2002年底,政府投資3000萬元停止了綜合整治,全長900米,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開街。琴臺路以漢唐仿古建筑群為依托,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了特征街區的營造以及周圍環境的分離,展現了現代都市中古老成都的歷史風貌,現今琴臺路共有7處優美的雕塑景觀,每處景觀都是歷史文化的再現。
琴臺路從外觀及形態上看,與青羊宮相呼應,與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特別是每個商家的店招牌匾均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木制雕刻楷書、行書、草書、宋體等,集書法之大全,文化氛圍濃厚,已經形成了較為典型依托文化的特征商業街。但是,特征僅是從建筑形態上看,實際經營業態主要以餐飲和珠寶為主,在這一點上并不具有特征,但是由于街道已自然形成,將其打造成具有某一特征為主題的商業街,其優勢很大,并具備了很大的升級和改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