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飲食有七大缺乏
時間:2015-12-08 23:32 來源:安康飲食網 作者:營養師 點擊:次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早餐種類單一,隨意吃點對付以至不吃;中午買快餐吃盒飯,或者進來聚餐;晚上大吃一頓,或者只吃水果;睡覺前再來一頓加餐……這是往常很多人一日三餐的真實寫照。但是,該吃的時分餓肚子,不該吃的時分偏偏暴飲暴食,不但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疾病,還會增加瘦削以及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倡議:一日三餐搭配要合理,具體表現:早餐的質量要高,不僅有主食(面包、粥等),還至少要有兩種蛋白質食物(蛋、奶、肉、豆制品),以及至少一種
蔬菜和水果,假如再加上一小把堅果,那就更圓滿了;
午餐的數量要充足,主食和菜肴都要吃夠,食材種類盡可能多一點;
晚餐能量低一點,油少一點,而且要盡量補償早上和中午沒有吃到或沒有吃夠的食物,比方
蔬菜、雜糧和薯類。倡議大家在睡前盡量不吃夜宵,假如由于工作需求加餐,能夠在睡前1~2小時吃,首選牛奶、水果,或熱湯面、粥類等食物。
2.食不厭精主食少,不吃粗糧愛細糧。數據顯現,我國居民主食吃得越來越少,與3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大約少吃了二兩主食。主食攝入缺乏,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過多,容易引發疲倦、記憶力降落、腎功能紊亂等諸多問題。還有很多人只喜歡精米白面,很少吃粗糧,招致
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缺乏。
倡議:《中國居民
膳食指南》倡議普通成年人每天應攝入谷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包括50~100克粗糧。恰當吃些小米、雜豆、薯類等粗雜糧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不但有利于腸道安康,還能減少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
3.
蔬菜水果量不夠,奶豆制品消費少。數據顯現,我國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左右
蔬菜,并以淺色
蔬菜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一兩左右,離每天一斤
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薦量還差得遠。奶、豆制品的攝入量更是少得可憐,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平均不到50克,吃豆制品不到15克,而我國
膳食指南推薦每天奶類及制品的攝入量為300克,大豆制品為30~50克。目前
膳食結構招致我國居民普遍缺乏鈣、維生素d等營養素,間接招致了骨質疏松等疾病的高發。
倡議:多吃綠、紅、黃、紫等深色
蔬菜和葉菜,每天吃1~2種水果,鼓勵購買新鮮、本地、應季的食物。每天至少喝半斤奶,多吃豆腐、豆漿等豆制品。
4.烹調重味不科學,油鹽攝入均超標。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歡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調食物。我國食用油消費平均每人每天45克以上,吃鹽超過10克,遠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分別推薦的每天25~30克和6克。攝入過量的油、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
倡議:烹調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熏;少吃鹽腌制品、醬制品,減少醬油和雞精等用量;烹調
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涼拌可放醋。
5.偏愛超市買熟食,喝湯棄渣丟精華。超市里的熟食含鹽量比較高,不適合長期食用,更不適合孩子吃。還有很多人喜歡煲湯,但卻只喝湯,將煲湯的食材(渣)棄去,實際上湯中的營養成分是很少的,營養精華還在食材里。
倡議:盡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鮮
蔬菜吃。喝湯時要把煲湯的食材也吃掉。
6.關注食物酸堿性,相信食物會相克。很多人相信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還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間會相克,如海鮮遇到維生素c會生成砒霜等。
倡議:其實,正常人體內血液中的酸堿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并不會由于某一種食物而改變,并且食物分為酸堿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跟食物進入體內以后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因此選擇食物不要關注酸堿性,而在于雜而全,每天最好吃20種以上的食物。曾有營養專家親身試驗證明,食物相克的說法大多是以訛傳訛,根本不必過于擔心。
7.零食選擇欠妥當,酒和飲料受歡迎。很多人喜歡吃油炸、甜、咸和顏色過于鮮艷、香味過于濃郁的零食。聚會時,含糖飲料和含酒精飲料總是最受歡迎。高能量的零食和含糖飲料容易帶來瘦削問題,而喝酒過量不僅傷肝,還有可能傷害大腦。
倡議:零食可在正餐之間適量吃,多選奶類、果蔬、堅果等新鮮天然的零食。飲料首選茶、酸奶、豆漿等,假如要喝酒,倡議成年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克,相當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成年女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15克,相當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