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微信上轉一篇關于粥的文章,說滿街的粥都是工業黏稠劑,一片恐慌啊。
有媒體報道過粥鋪運用增稠劑問題,還搬出了《食品添加劑運用衛生規范》GB2760-2007,請一位“國度二級營養師”停止解說。可這篇報道并不科學,首先,他們援用的國度規范過時了,2011年6月20日《食品添加劑運用規范》GB2760-2011正式施行,該規范就曾經自行廢止。另外,國度規范并不會規則添加劑的攝入量,更不可能規則“早餐”能不能加添加劑。
增稠劑,天天見
增稠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就是個天天在發作的事情。
你見過食堂或餐館里的蛋花湯嗎?有經歷的廚師只用一個雞蛋就讓一大桶湯看上去漂浮著許多雞蛋,秘訣就在于勾芡。淀粉引發的巧妙的變化,科學上稱之為糊化,它讓湯變得濃稠,讓蛋花平均地懸浮在湯里,而不是沉到桶底。淀粉其實就是最樸素的增稠劑。大家吃過的肉皮凍,還有紅燒魚的湯汁在冷藏室里也會變成膠凍狀,這些能構成膠凍的物質叫做明膠,也能夠叫做膠原蛋白,也是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增稠劑。
食品添加劑中的增稠劑有30種左右,它們賦予食品黏稠、適合的口感。這些增稠劑中最常見的是改性淀粉和膠類物質,比方羧甲基淀粉鈉、羥丙基淀粉、瓜爾膠、黃原膠、果膠、明膠等。很多增稠劑都是來自于自然食物,比方海藻酸鈉、瓊脂等。新聞中的黃原膠其實也是玉米淀粉經過微生物發酵得來,從某種水平上講,也是“純自然”的。
增稠劑平安嗎?
增稠劑的平安性一般來說都十分高,所以在很多食品中都沒有限制其運用量,而且他們也算“
膳食纖維”,所謂的“長期運用、超標運用會對人體有損害”,并沒有科學依據。但《食品添加劑運用規范》(GB2760-2011)對食品添加劑的運用有明確的規則,其中的確能夠看到黃原膠的運用范圍并不包括米制品。這該如何理解?
首先,粥鋪賣的粥屬于現食現售食品,是否適用GB2760規范,目前普遍存在爭議,這個在國外也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到底應不應該允許餐館用食品添加劑?完全不允許用幾乎不可能,比方醋、醬油、醬等調味料就不得不用。能夠不允許運用防腐劑,但餐館運用的醬油里面含有的防腐劑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粥鋪運用增稠劑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運用增稠劑是為了少放米,那可能有以次充好的嫌疑,這就違背了食品添加劑的運用原則。(食品添加劑運用應該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運用食品添加劑)有些店是將粥預先放在塑料杯中,這其實和八寶粥一樣,如果不運用增稠劑,那放置一會兒粥就會分層,吃起來口感很差。所以如果增稠的目的是讓口感更好,就沒有違背食品添加劑的運用原則。(能夠運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之一: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改進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或者貯藏。)
最后,熬粥有必要運用增稠劑嗎?
小火多熬一會兒,粥就能很黏稠,畢竟大米也含有淀粉,而淀粉本身就能增稠。另外,少加點堿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粥鋪在客人多的時候,后廚有沒有時間和耐心小火慢燉呢?有可能是為了省事,熬的時間不夠,只好用增稠劑“拔苗助長”。
不過從成本效益考慮,商家就算舍不得放米,放淀粉顯然是比放食品添加劑更方便,也更省錢的選擇。新聞報道中35塊錢才能買2斤黃原膠,如果是買淀粉能夠買20多斤。在網上查了幾個所謂的“粥寶”的信息,配料也主要就是淀粉或改性淀粉。
總的來說,熬粥并不是非用增稠劑不可。但只要沒有違背食品添加劑的運用原則,用了也無平安性問題,消費者不需恐慌。食品添加劑說起來好像很神秘,其實有不少是受到我們傳統工藝的啟發。即使是所謂的“人工合成”、“化工產品”,其平安性也是受到嚴格科學程序的檢驗后才能上餐桌。不過食品添加劑亂賣亂用的現象在行業內確實存在,監管者需要把好這個關口。
【相關閱讀】
豆漿增稠劑放多了能喝嗎?
我們對增稠劑并不陌生
老酸奶有害健康?食品專家揭秘“老酸奶”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