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雪蛤吃出宮頸癌
孫麗紅博士表示,吃出來的癌癥并不是危言聳聽,有位南京患者的例子就特別典型。這位南京患者是做服裝生意的,年歲很輕,二十八九歲,人長得很標致,皮膚特別好,但被查出了宮頸癌。在就診時患者的姐姐不斷在旁邊強調患者生活十分規矩,潛臺詞就是沒有不良的性生活習氣。考慮到患者的皮膚狀態,醫生就訊問患者能否經常進食美容補品,結果患者表示,為了美容,從二十歲開端她就經常進食雪蛤。醫生表示,患者的疾病應當和長期進食雪蛤有關系。
孫麗紅說,宮頸癌的誘因不止一種,體內雌激素程度過高是其中之一。雪蛤是雌性林蛙的性腺體,富含雌激素,能夠使皮膚變姣好,但長期食用也會增加患癌風險。像雪蛤、蜂膠類動物來源的補品,大家要慎重。
過食紅肉也增加癌癥風險
孫麗紅博士通知記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類,也會增加癌癥的發病率。所謂紅肉,是淺顯的說法,指的是肌纖維偏紅色的肉,主要是豬、牛、羊肉等等。隨著生活程度的進步,人們的肉類食用量也在增加,但是它潛在的隱憂和問題十分多,包括動物的飼養方式、抗生素和生長激素的殘留等等,這些食品添加劑累積到我們身體中,會增加肝腎的擔負。
世界癌癥研討基金會曾出版過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癥預防》中就指出,大量的研討結果顯現,紅肉和結直腸癌的發作有明白關系,同時也可能會增加胰腺癌發作的危險性。但這并不是意味著不能吃紅肉,而是要葷素搭配,每周紅肉的攝入量要少于500克,最好控制在350克以下,并且盡量少吃加工的肉制品。
老年人進補要悠著點
孫麗紅博士說,癌癥和生活方式、生活程度密切相關,根據目前癌癥發病的誘發因素,從營養學角度,習氣上把癌癥分為“貧癌”和“富癌”。以往中國癌癥多發的是“貧癌”——生活程度低下、營養不足、衛生條件差等因素導致的陰道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等等,現在多是和營養過剩、富營養化關系密切的癌癥,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等。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老年人對健康很重視,有的子女也會給父母買各種補品,但其中很多是不必要的。”孫麗紅舉例說,比如蛋白粉,我們日常飲食中攝入的蛋白質如今已經是足夠甚至是過甚的,如果不是體質特別差的,根本沒有必要多補蛋白粉,特別是已經患癌的患者,盲目進補結果反而是為癌癥提供充足的營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自身的營養需要“量入為出”。
【相關閱讀】
女童吃燕窩雪蛤致性早熟 高檔補品進補陷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