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三聚氰胺事情的曝光讓中國乳品行業蒙羞;三年后,一場對新《乳品平安國家規范》的爭議,又讓人們開端擔憂——中國的牛奶還能喝嗎?日前,在一次牛奶業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再次“炮轟”奶業新國標,稱其為世界最低最差。
在新公布的奶業國家規范中,生乳的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等兩項規范,都低于1986年的程度。其中,每100克生乳的蛋白質含量由原規范中的2.95克,降落到了2.8克,遠低于興旺國家3.0克以上的規范;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規范卻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是興旺國家規范的20倍。
新《乳品平安國家規范》的制定可謂群策群力,由衛生部牽頭的諧和小組完成。小組成員包括衛生部、農業部、國標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視管理局,以及中國奶業協會、輕工聯合會、乳制品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其中包括70多位專家。
牛奶作為重要的日常飲品,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康,在食品平安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下,由眾多部委、協會和專家共同制定的國家規范,一夜倒退25年并且還是“世界最低最差”,自然讓人們質疑和氣憤——以前擔憂的是不達標的產品,如今連達標的產品也信不過了。
這種退步的確沒有道理,但講不了道理的時分,我們通常要講“國情”。
去年7月13日,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詳解奶業新國標,黑龍江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戰爭在答復記者發問時表示,新規范契合中國國情。在規范的制定和討論當中,廣闊奶農和養殖戶激烈呼吁,請求科學設置乳蛋白、菌落總數等指標,部分乳品企業也有相應請求。
最近,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也對媒體表示,新規范考慮了國情。他說“我們國家72%的奶牛都是散戶飼養,養殖環境比較差,乳房炎的發病率也高。如果按老國標來執行的話,這樣的牛奶都要倒掉!”
只不過,協會官員們在考慮奶農、奶企的國情時,卻忘了考慮消費者的國情。如果真要談國情,那我們可以說,13億中國人的身體狀況,更需要和西方規范一樣的好牛奶,這才是最大的國情。
我們并不想在牛奶質量規范的問題上抬杠,我們相信七部委和行業協會的專家們在制定規范時,充分考慮了中國乳制品行業的現狀;我們更相信,中國規范并不能簡單地與西方規范做比較,即使西方國家也有不同的規范——如果用歐盟的規范來衡量,美國的牛奶也不合格。
“規范”的好壞都是比出來的。人們認為現行的規范不好,是把它和15年前的國家規范比較、和西方國家的規范比較。但西方國家的規范難道就是最好的嗎?所謂的“最好規范”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我們相信西方規范也是一個妥協的結果,是建立在一個不危及安康平安基礎上的合適規范,一個被多數人接受的規范。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多數人能接受的、達成妥協的規范。
人們對當前乳品質量規范的不滿意,是因為奶農、奶制品企業接受了,可多數消費者卻不接受——人們不能接受質量規范的倒退,也不能接受和知道的西方規范懸殊差距。
如果一味追求高規范但奶制品價格又上不去,消費者是滿意了,奶農卻會不滿意。在2009年,數千名奶農在歐盟總部抗議示威,在街頭點燃草垛,就是因為高規范的“歐洲奶”價格下跌。
牛奶的平安國家規范究竟該由誰來制定?如果我們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簡單地看成兩個人,那么就應該由這兩個人共同來制定,生產者說出自己的各種質量規范下的生產成本,消費者評估自己的安康需求和支付能力,雙方在談判中達成妥協——最后確定的規范,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壞的,而是最能接受的。
可在現實中,制定牛奶平安規范的既不是買方也不是賣方,而是個第三方(政府,當然我們也稱其為監管者),如果這個第三方只把賣方(奶農和奶企)的“激烈呼吁”當作國情,定出來的規范自然不會讓老百姓滿意。
制定一個行業的規范和規則,如同制定一部新法律,讓利益各方充分參與、以民主的方式討論,才會贏得社會的認可,也許最終的結果并非最優,但一定會最合適。而且,就算最后不能達成妥協,甚至沒有規范,人們也會因為無法達成共識而接受沒有規范的事實。
涉及消費者利益的牛奶規范,應由消費者參與制定,至少該有人能真正表達消費者們的想法。同理,社會上各種制度、規則和規范,也該有人民的參與,由人民通過“待議”制度來表達訴求,否則,社會能接受的規范永遠都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