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
酷暑難耐之時,西瓜便一躍成為市民們的首選果品。我常買瓜,發現今夏盛行買半個瓜。何以如此?筆者猜測,就顧客而言,小家庭已成主導家庭方式,半個夠吃了,這是其一。其二,或許更重要,瓜一切開,好孬立見,壞了能夠不要,買半個吃不了虧。道理明擺著,以中國人博弈上的聰慧,為何過去不曾開發出半個西瓜的戰術?緣由是過去短少了一項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技術:保鮮膜。有了它就有了衛生的保證,顧客不在乎他人買剩下的半個瓜。
半瓜戰術霎時流行,深層的緣由是買主對賣主缺乏信任,對其商品心存警戒,苦于屢屢只見表面,難窺內奧。保鮮膜的直接作用是方便了買瓜人,但恐怕它深入改動西瓜市場的遠不限于這些。我以為從此生瓜將退出西瓜市場。實際上,瓜農判別瓜之生熟易如反掌,由于瓜是一批批成熟的,只需坐胎時在瓜皮上寫好日期或做出記號便絕少失誤。過去生瓜盛行,要么是一輪輪地成心狡詐,要么是瓜農當和尚不撞鐘。如今顧客欺負不成了,攤主豈能容忍生瓜砸在本人手里,生瓜多了必定要同瓜農交涉。如此,瓜農想不敬業都難。也就是說,北京西瓜市場的良性循環,將由保鮮膜開啟。我再通知您,以后能夠大膽買囫圇的整瓜了,由于堅持買半個瓜的人,經層層反應,已將生瓜推出市場。
我這里是不是在歌頌技術進步處理了信任上的難題?不盡然,其實保鮮膜一方面協助我們處理了難題,另一方面也凸現了我們社會中信任的缺失,不然是不勞它退場救駕的。我在美國留學期間,和中國同窗一次次買瓜后相對慨嘆:美國超市上的西瓜絕對沒有生的。作為個體,我們開發出了一些獨門絕活,我猜測世界上的多數挑瓜好手都在中國。但作為社會,我們的無謂消耗太大了。做個中國人,你必須是多面手,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會工作——盡管稀松平常,會裝修、會炒股、會挑瓜。而在美國,學挑瓜做甚,那難能的手藝一丁點用場也沒有。在西瓜的問題上保鮮膜解救了我們,但其他商品呢,都能攔腰斬斷,開腸見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