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河北涿州直屬庫現代化的高大平房倉和淺圓倉是儲糧高科技的重要載體。 記者 劉 慧攝
中儲糧涿州直屬庫高大平房倉內,貯存著入庫的一等小麥,糧面平整如鏡。 記者 劉 慧攝
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當前糧食貯藏平安由數量平安向數量平安、質量平安、生態平安并重轉變的過程中,糧食倉儲技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儲藏糧管理總公司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智能化糧庫系統,確保了儲糧數量與質量。
作為一個糧食儲藏大國,我國糧食貯藏技術在國際國內處于搶先程度,成為一張展現中國開展成就的重要名片。
中國儲藏糧管理總公司專職從事中央儲藏糧的經營管理,在儲糧技術的研發、推行方面不斷走在國際前列。在中儲糧河北涿州直屬庫,矗立著十幾棟高大平房倉、立筒倉和淺圓倉。這些糧倉表面看似普通,卻是我國現代儲糧新科技的重要載體和展現平臺,是新時期運用“互聯網+”思想和大數據剖析等技術支撐起來的智能化管理模范。
遠程監控糧情信息
每個糧庫裝置100多個攝像頭、數千個糧溫傳感器,并與互聯網相連,全系統近千個庫點聚集起來,構成了全國糧食行業最大的物聯網
以前,每一個糧倉就是一個獨立的儲糧單位,信息查閱靠人力、看報表,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關于中儲糧總公司、分公司以至直屬庫主任而言,要完成每個糧庫的有效管理,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中儲糧涿州直屬庫主任魏國富說,以前把全庫所有的糧倉檢查一遍,要大半天時間,如今只需求翻開電腦,20分鐘就能檢查完。
在中儲糧總公司智能化糧庫在線監測中心,經濟日報記者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通過大屏幕查看了全國16個糧庫的庫容庫貌、糧食貯存情況,欣賞了三亞直屬庫、福建泉州直屬庫的庫區環境,還看到了山東營口直屬庫糧食正在裝船的畫面、廣西桂林直屬庫賣糧車正在過地磅的情景,也看到了山東德州直屬庫倉內糧溫以及歷史保管記錄。
智能遠程在線監測系統是智能化糧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糧庫裝置100多個攝像頭、數千個糧溫傳感器,并與互聯網相連,全系統近千個庫點聚集起來,就構成了全國糧食行業最大的物聯網,成為完成遠程監控的“千里眼”。中儲糧總公司、分公司以及直屬庫管理人員通過在線監測平臺,可以實時查看轄區任何一個糧倉的糧情信息以及監控圖像歷史記錄。
據了解,中儲糧從2014年開始全面推進智能化糧庫建設,2017年底,中儲糧900多個直屬庫和分庫全部完成智能化管理全覆蓋。智能化糧庫系統主要包括智能出入庫系統、糧情監測系統、數量監測系統、智能氣調系統和智能通風系統5個系統,中儲糧總公司通過運用“一卡通”、視頻監控、大數據剖析等技術,可以對直屬庫及分庫所存糧食的數量、質量、出入庫作業、資金完成全過程在線監控。通過智能化糧庫建設,完成了倉儲信息化、管理智能化、運營高效化。
自主研發綠色技術
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氮氣氣調技術等先進儲糧科技的廣泛應用,使中央儲藏糧更加優質、綠色、平安
進入中儲糧涿州直屬庫11號高大平房倉內,里面貯存著2016年入庫的一等小麥,糧面平整如鏡。這個倉是涿州直屬庫的黨員示范倉。倉庫保管員陳于平說,這個倉采用了機械通風、電子測溫、內環流控溫貯藏技術和氮氣儲糧技術等綠色儲糧技術。
涿州直屬庫是中儲糧綠色儲糧創新示范庫之一,完成了綠色儲糧技術全覆蓋。魏國富說,去年6月份,涿州直屬庫開展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和內環流控溫技術結合試點試驗。之前,主要采用電子測溫和機械通風等技術,夏季隔熱密閉,倉溫最高能達到37℃,倉溫影響糧溫,容易滋生害蟲。如今聯合采用內環流控溫技術和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夏季倉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5℃以下,既殺蟲又降溫,糧食能夠安然度夏,貯存期限大大延長,完成了綠色儲糧,確保了糧食貯存品質。
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和氮氣氣調技術是中儲糧在實踐探索中自主研發的儲糧新技術。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是一項適用于我國北方地區的節能環保儲糧技術,通過冬季降低糧溫蓄冷,夏季用小功率風機將糧堆內部的冷空氣從通風口抽出,再送到倉內,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完成常年低溫儲糧。氮氣氣調技術是向倉中充入氮氣,當倉內氮氣濃度達到98%以上時就可以殺死害蟲,減少倉內藥物熏蒸次數。
先進儲糧科技的廣泛應用,使中央儲藏糧更加優質、綠色、平安。截至目前,中央儲藏糧科技覆蓋率達到95%以上。根據最新普查結果顯示,中央儲藏糧宜存率達到100%,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確保了儲糧數量與質量。
降低糧食綜合損耗
通過科技手段改造的糧倉,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和貯存成本,控制糧食損耗,從而創造糧食貯存的經濟效益
中儲糧總公司對中央儲藏糧實行垂直管理,確保中央儲藏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為了確保中央儲藏糧常儲常新,中儲糧每年將對30%左右的中央儲藏糧進行輪換。“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是中儲糧大力投入提高儲糧科學技術程度的一個內在動力。”中儲糧有關負責人說,中儲糧通過不斷提高糧食科技管理程度,做到降本、降損、降風險,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糧食是有生命的,糧食貯存周期一般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貯存周期損耗最大的是水分流失。通過科技手段改造的糧倉,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和貯存成本,減緩水分流失速度,控制糧食損耗,從而創造糧食貯存的經濟效益。實際結果顯示,通過科技儲糧技術改造的倉房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能耗降低40%左右。初步測算,中央儲藏糧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一個保管季節約的糧食相當于300萬畝良田一個季節的產量,有效發揮了保管環節“無形良田”的作用。
通過提高智能化管理程度,可以有效降低糧食收購、貯存環節的風險。中儲糧通過全面推行應用政策性糧食收購“一卡通”系統,對糧食收購從入門登記、扦樣檢驗、毛重檢斤、皮重檢斤、收購結算、資金統一支付等環節實行全過程在線監控,從源頭上杜絕了“人情糧”“打白條”等問題。通過智能化糧庫在線監控系統,能夠及時掌握全國任何一個糧庫的糧食靜態貯存情況以及糧食動態出入庫情況,防范丟糧、壞糧風險。
同時,中儲糧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來的這套智能化糧庫系統,完成了人、財、物等信息匯聚,從而形成儲糧大數據,可以掌握東北高寒地區和南方高濕地區等不同區域糧溫、水分的變化數據,掌握成千上萬農戶交售糧食的數量、品種、品質、價格等數據。這些儲糧大數據不僅為中儲糧提高倉儲管理程度提供重要支撐,也為我國糧食倉儲行業科學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責任編輯:王婉瑩)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