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音訊在網絡上惹起了大家的熱議。音訊稱,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最近做了一個實驗,結果顯現,中國人最常用的煮米飯辦法,會讓我們吃掉更多的“砒霜”。而且長篇大論后,這篇文章“苦口婆心”地通知大家,如今獨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本人身體里的砷含量越少越好,并比照了不同的煮飯方式,提出所謂的倡議。至于對結果的“科學解釋”是,砒霜是三價無機砷,而大米里面主要是毒性很低的有機砷。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是我們飲食中出鏡率最高的主角,大米跟“砒霜”沾上了關系,這讓很多朋友不淡定了。
其真實去年,美國的食品藥品監視管理局就提出要控制孕婦和嬰幼兒飲食中米制品的比重,理由是米粉中含無機砷,需求用其他谷物來均衡。當時也在食品圈里惹起了不小的風云。中國家長給嬰幼兒添加輔食時,無論是從超市買還是本人在家做,都是以大米為主。
那么假如大米含砷,還能不能給孩子吃米粉?孕婦還能不能吃大米飯?我們終究該怎么辦?
水稻吸收砷的才能較強
砷是地殼中的元素,存在于空氣、水和土壤中,一切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的同時都會吸收一些砷。這些砷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機砷,一種是有機砷。其中,無機砷的毒性較大。無機砷是一種致癌物,關于孕婦來說,無機砷還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
砷能夠經過飲食進入我們體內。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而水稻吸收砷的才能比其他農產品都強,砷污染的地下水或地表水灌溉也會招致水稻砷含量較高。
固然,大米在經過加工后的無機砷含量大大地降低了,我們還是需求關注砷在大米中的殘留量。
中國對無機砷的控制最嚴格
由于砷無處不在,不可能從食物中完全排除掉,因此只能設置一個限量,既確保我們能有飯吃,又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健康影響。這個“限量”基本上是按照“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盡量的低”的原則制定的。
能夠安心的是,中國對無機砷,包括大米中砷的控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目前,中國對無機砷的控制主要在兩方面:一是飲用水方面,生活飲用水以及包裝飲用水無機砷控制的標準和歐盟、美國、國際標準一致;二是食品方面,中國對谷物、水產、肉、奶、油、菜等多個食品品種均制定了無機砷的限量標準,是目前全世界最嚴格、最全面的。
官方數據顯現,2014年和2015年食藥總局的抽查中,沒有在糧食及其制品和嬰幼兒輔食中發現砷超標的情況。從文獻報道的數據來看,近年來大米無機砷超標的比例也非常低。
所以,總的說來,我們是安全的。
孕婦和嬰幼兒如何預防
關于普通人而言,并沒有需求特別注意的,注意均衡膳食即可。不過,為了保護孕婦和嬰幼兒的健康,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也未嘗不可。
關于寶寶,有如下倡議: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時,能夠給予鐵強化的麥片制品;添加鐵強化米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米糊成為獨一的谷類輔食,能夠輪換搭配一些龍須面或燕麥片,保持口味的多樣化;假如自制米糊,能夠用精米稍稍淘洗一下,煮得軟爛些,配少量的肝泥或者肉泥;幼兒則需求注意食物的多樣化,不要讓米飯成為幼兒獨一的主食;盡量給寶寶吃水果,而不是榨汁。
關于孕婦,需求注意:主食能夠米飯、面條換著吃;由于水生動物的內臟和腺體中會聚集較多的污染物,假如吃蝦蟹和貝類倡議去掉內臟和腺體(比如蟹黃);海藻類(如紫菜)的砷含量也較高,需求控制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