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近幾年,受營養搭配理念的引導和沖擊,調和油的消費比例不時擴展,市場上也呈現了眾多稱號花哨、概念新穎的食用調和油。記者走訪省城多家超市發現,調和油在稱號標示、配料比例、營養界定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市場調查>> 什么油貴 就標什么 “看著上面有花生油的字樣,價錢又廉價,我就買了一桶,但回家細看才發現原來是調和油。”濟南市民陳宋華說,吃了40多年的花生油,不曉得這花生調和油里能有多少花生油。
8月7日,記者在濟南的一家大型超市發現,四分之一的食用油貨柜都在出賣調和油,這些產品有的叫“食用調和油”,有的標著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的字樣。
記者在一桶胡姬花花生濃香調和油的外包裝上看到,其配料表中明白標有油種稱號,依次是: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但未標注各油種詳細占比。
依據國度《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請求,食品中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參加量的遞加次第在標簽上逐個排列。
這也就是說,大豆油和玉米油應該是該產品的主要成分,而排名第四的花生油在這款花生濃香調和油中的占比則較小。
“同樣是調和油的原料,大豆油和花生油價錢差遠了。”陳宋華說,依照如今超市售價,大豆油大約七八塊錢一升,而一升花生油則要25元左右。“我說調和油怎樣能賣到15元一升,原來這個比例說不明白,就傍上了花生油的名字。”
除花生調和油,用單一油種命名調和油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什么油貴就標什么,堅果調和油、橄欖調和油的配料表里,堅果榨油、橄欖油都排名靠后。
依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如果在食品標簽或食品說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或含有一種或多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應標示所強調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在成品中的含量,可在這些調和油的標簽上都見不到成分占比。
行業現狀>> 什么油廉價就用什么 “調和油是個好東西,但如今廠家都把精力放在了玩噱頭上。”張明(化名)是一家食用油企業的技術顧問,據他介紹,從營養角度來說,不同種類的食用油有著不同的脂肪酸含量,調和油能將食用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進行控制,從而達到人體的營養均衡。另一方面,大豆油里調和上一些花生油,能提升不少香味,所以不少飯店都愛用調和油保證炒菜的效果,調和油成本只有優質花生油一半。
張明說,目前國內的食用油消費中,調和油能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其市場份額還在上升。可是目前針對食用調和油的國度標準遲遲未能出臺,所以調和油的產品配方不強制公開。這樣一來,一些廠商傾向采用低價油作為調和油的主要成分,或肆意夸大宣傳單種油的含量,總結起來就是什么油廉價就用什么油,什么油貴就標什么油。
“有一滴橄欖油,就敢自稱橄欖調和油,反正也不用標注比例,吹起牛來也毫無壓力。”張明說,這么做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損害了行業的發展前景。
據張明估計,名目繁多的調和油中,超過80%的成分是低價的大豆油、菜籽油。此前中儲糧曾公布過一款食用調和油的配比,這種油由8種原料油調和而成,其中大豆油占47.50%,菜籽油占41.40%,兩種低價油就占到了近90%。而花生油占了6.00%、橄欖油只占0.60%,“換個名字包裝一下,就能忽悠消費者。”
國標難產>> 什么油兌了多少很難檢測 國內市場中食用調和油隨意勾兌、標識混亂的問題其實早已引起相關部門注意。早在2005年,相關部門就已啟動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度標準制定工作;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度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調和油國度標準仍未出臺。
由于沒有國度標準,對于調和油的成分比例并不列入檢驗,那國度標準就這么難制定嗎?
記者從質監部門了解到,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難度非常大。調和油不像純食用油,純食用油摻了一點別的油就可以檢測出來;但調和油卻不是這樣,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那么明顯,所以對調和油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詳細比例很難檢測。
隨著檢測技術不時升級,國度并沒有放棄對調和油的監管意圖。在今年7月中旬舉行的“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上,衛計委國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部有關人士透露,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修訂整合工作已啟動,要將調和油納入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中,增加相關數據定義和安全指標,并添加標識請求,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