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奶越濃越好
牛奶越濃越好不科學
有人以為,牛奶越濃,身體得到的營養就越多,這是不科學的。
所謂過濃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濃度超出正常的比例規范。也有人生怕新穎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假如是嬰幼兒常吃過濃牛奶,會惹起腹瀉、便秘、食欲不振,以至拒食,還會惹起急性出血性小腸炎。這是由于嬰幼兒臟器柔嫩,受不起過重的擔負與壓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牛奶最好加蔗糖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許多人的“共識”。加糖是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應的熱量,但必需定量,普通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進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合成后,變成葡萄糖被人體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越規則范圍。
還有一個何時加糖的問題。把糖與牛奶加在一起加熱,這樣牛奶中的賴氨酸就會與糖在高溫下(80℃~100℃)產生反響,生成有害物質糖基賴氨酸。這種物質不只不會被人體吸收,還會危害安康。因而,應先把煮開的牛奶晾到溫熱(40℃~50℃)時,再將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牛奶屬高蛋白食品
有人以為,既然牛奶屬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時吃一定大有益處。事實并非如此。液體的牛奶加上巧克力會使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產生化學反響,生成“草酸鈣”。于是,本來具有營養價值的鈣,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從而導致缺鈣、腹瀉、少年兒童發育推遲、毛發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結石的發病率等。
四、牛奶服藥一舉兩得
牛奶服藥一舉兩得極端錯誤
有人以為,用有營養的東西送服藥物肯定有好處,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牛奶能夠明顯地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藥物的濃度較相同的時間內非牛奶服藥者明顯偏低。用牛奶服藥還容易使藥物表明形成覆蓋膜,使牛奶中的鈣與鎂等礦物質離子與藥物發生化學反響,生成非水溶性物質,這不只降低了藥效,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藥前后各1~2小時內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牛奶必需煮沸
牛奶消毒的溫度要求并不高
通常,牛奶消毒的溫度要求并不高,70℃時用3分鐘,60℃時用6分鐘即可。假如煮沸,溫度達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會出現焦化現象,而焦糖可誘發癌癥。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鈣會出現磷酸沉淀現象,從而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檸檬汁以增加風味
橘汁和檸檬均屬于高果酸果品
在牛奶中加點橘汁或檸檬汁,看上去是個好辦法,但實際上,橘汁和檸檬均屬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使蛋白質變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湯、稀飯
在牛奶中添加米湯破壞維生素
有人以為,這樣做可以使營養互補。其實這種做法很不科學。牛奶中含有維生素A,而米湯和稀飯主要以淀粉為主,它們中含有脂肪氧化酶,會破壞維生素A。孩子特別是嬰幼兒,假如攝取維生素A不足,會使嬰幼兒發育遲緩,體弱多病。所以,即便是為了補充營養,也要將兩者分開食用。
八、用酸奶喂養嬰兒
用酸奶喂養嬰兒可能會惹起嘔吐
酸奶是一種有助于消化的安康飲料,有的家長常用酸奶喂食嬰兒。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雖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長,但同時也破壞了對人體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長條件,還會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腸炎的嬰幼兒及早產兒,假如喂食他們酸奶,可能會惹起嘔吐和壞疽性腸炎。
九、瓶裝牛奶放在陽光下曬,可增加維生素D
牛奶放在陽光下曬可能變質
有人從廣告中得知: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而多曬太陽是攝取維生素D的好辦法,于是便照方抓藥地把瓶裝牛奶放到太陽下去曬。其實這樣做得不償失。牛奶可能會得到一些維生素D,但卻失去了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由于這三大營養素在陽光下會合成,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陽光下乳糖會酵化,使牛奶變質。
十、以煉乳代替牛奶
以煉乳代替牛奶是不對的
煉乳是一種牛奶制品,是將鮮牛奶蒸發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裝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濃縮的都是精華”的影響,便以煉乳代替牛奶。這樣做顯然是不對的。煉乳太甜,必需加5~8倍的水來稀釋。但當甜味符合要求時,往往蛋白質和脂肪的濃度也比新穎牛奶下降了一半。假如在煉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質和脂肪的濃度接近新穎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會偏高。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