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我們在埋怨著現代越來越多的腫瘤、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時,其實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大有關系,其中最為大家詬病的就是西式飲食的“入侵”,但真的全是它的錯嗎?
漢堡、炸雞、薯條、披薩等西式飲食曾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飲食,而這些飲食習慣變化所構成的社會現象是每七人有就一位胖子,以及隨之而來的減肥熱潮。醫學上已知油脂的氧化所產生的有害自由基可能對基因、酵素、細胞構成不同水平的傷害,構成癌、高脂血癥、血管硬化、糖尿等,最終轉變成惡性腫瘤、心臟疾病、糖尿病等病。美國麻州醫學界強烈建議多喝綠茶、喝少量紅酒、補充維他命A、C、E抗氧化劑、多攝取魚肉、足量的自然鈣等來減少文化病的發作以及骨質疏松問題。
另外燒烤、油炸、臭氧、油煙、病毒也是這些疾病的爪牙,因而西方國家醫生都以為,唯有控制飲食,特別高脂、高熱量食物,多運動、不抽煙、不喝酒才是短命安康基本之道。
在看待西方飲食時,也不要非此即彼,走入另外一些誤區。
誤區一
洋快餐就是西方飲食
很多人一提起西方飲食就直接劃等于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這實踐是一個誤區。西方飲食的概念是非常豐厚的。當然,假如全盤洋快餐是萬不可取的,特別是青少年。假如青少年從小就經常吃洋快餐,容易構成能量、油脂和糖分攝入偏高,局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構成瘦削以及呈現并發癥的風險增高。
誤區二
中餐不會招致慢性病發病率增高
總的來看,中國飲食的整體質量和營養素的完整性與平衡性要比西方飲食好,但是中餐現在也呈現出一些不好的發展趨勢--烹調用鹽、用油、用糖明顯增多;動物性脂肪(肉類)攝入明顯增多;油脂類攝入占每天能量攝入的百分比明顯增多。這些趨勢在大城市中表現特別突出。原來中國人飲食中脂肪攝入比例在25%左右,而現在能占到40% 甚至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肉類食物攝入增多,并不是飲食西化,而是中餐本身的變化。比如紅燒肉、涮羊肉是典型的中餐,人們食用的量與頻次比以前增加許多。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顯然是以植物性為主,所以中國人胃腸的生理特點是比較適應植物性食物的。因而,針對目前一些慢性病、西方常見病發病率的增多,目光并不應該僅僅盯住飲食西化的概念,而是首先要從中餐油脂比例、鹽糖含量上進行控制。
誤區三
飲食西化只帶來安康隱患
還沒有醫學研究可以證明東西方人在消化功能方面存在人種差異,所以既不要夸大其詞,以為飲食西化等于慢性自殺,也不要盲目全盤西化。
現在東西方的交流越來越多,飲食的西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西方飲食也有其自身的優點--第一,蔬菜烹調方法大多涼拌或者沙拉,最大限度保護了水溶性維生素,同時防止高溫后過氧化物(治癌物)的產生;第二,材料新鮮;第三,刺激性食品較少,西方飲食很少有辛辣的;第四,某些烹調方法用油很少。
當然,沒有一種飲食是十全十美的,西方飲食在能量、糖分方面大局部還是高于中餐,因而在食用過程中,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西方飲食可以吃,但每周不要超過兩頓,每頓的量(特別是肉類)不宜過多,在這個前提下,對安康不會產生大問題。
我們并非說西式飲食就不好,也沒有說中餐就百分百安康,安康的飲食習慣是博納眾家之長,盡量拒絕不好的,選擇安康的飲食。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