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用食物記載每一次聚散離合……《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相逢》一集將美食與中國人的相聚分別的故事詮釋得淋漓,為群眾賦予了臺灣牛肉面愈加生動的形象,為此,更多的普通食客知曉了名揚天下的臺灣牛肉面的發源地——眷村。而以傳承臺灣牛肉面文化為己任的康師傅私房牛肉面像是與食客們心有靈犀似的,提早推出了其為致敬眷村牛肉面文化精制的眷村牛肉面,讓廣闊食客源起于節目的食欲和情感有了實物的寄予,成就理想中的相逢的佳話。
眷村是大陸文化在臺灣開枝散葉的老祖地,說是村,卻不是真正的村子。1949年,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逃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而眷村,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臺灣當局給軍人家眷布置的寓居地。地因人聚,村因人生,有了眷村,才有了眷村牛肉面。臺灣人原本是不吃牛肉的,因眷村軍民思鄉情切,不由彼此慰藉,經過分享家鄉美食寄予相思愁苦,因緣際會下,滿足大江南北口味的面條、牛肉,與隨手可取的資料入湯熬煮而成的美味牛肉面得到眾鄰里的分歧推崇,被廣為流傳。
最早的牛肉面真的好簡單,是榨菜、蘿卜、青菜、白菜與牛肉的一場場相逢,香味輾轉在窄窄的巷弄,飄過兩旁紅色的大門,飄過巷口懶懶的黃狗的鼻尖,飄過獨坐老人的身前,飄過屋檐下拉家常的老媽媽,指引家人、鄰里共聚一堂,互訴思鄉衷腸。有時還缺陷食材,于是主婦會跑到左鄰借個蔥,找右里借個辣椒,改日再添點別的食材還回去。不知不覺中,眷村的人因這一碗碗的牛肉面牽起了手,彼此扶持,攜手向前。慢慢的,臺灣開出了許多牛肉面館,大的小的,貴的便宜的,樸實的華麗的,樣樣俱全,風味匯集了大江南北各式流派的口味特點。可惜,記憶中樸實而美味的眷村牛肉面卻再難還原,眷村人樂于分享,珍視團聚的性情更與當代食客漸行漸遠。
可以說臺灣牛肉面與臺灣的發展脈動相聯結,是臺灣人共同的美食記憶。康師傅私房牛肉面是臺灣牛肉面在大陸的傳播者,更是臺灣牛肉面文化的傳承者。品牌每年都有諸多立意精巧的牛肉面上市,精制的美味不僅是為食客營造舌尖上的享受,更力求引發情感上的共鳴,讓當代人在寬敞古樸的店堂里,與臺灣牛肉面初創時互親互愛的淳樸風氣相逢!
眷村牛肉面是康師傅私房牛肉面當家牛肉面專家又一誠意之作,沒有花哨的食材,看似簡單的蘿卜、榨菜、牛肉、蔥花的搭配,卻與當時眷村人為家人,為如親人般的鄰里烹飪美食的心情遙相呼應,食材簡單,卻處處蘊含深刻的用心。瘦肥相間的澳洲牛腱肉,四分之一小麥心精制成的面條,上等牛骨、牛肉和多種天然蔬果文火慢熬的湯頭,搭配精心腌制的蘿卜、榨菜,輔以蔥花調味,渾然天成,回味無窮,讓有心的食客不禁產生與親友分享的念頭,邀三五親友一同來康師傅私房牛肉面享美味,訴衷腸,用美味升華情感!
康師傅私房牛肉面所有牛肉面的烹制都遵循著極為嚴格的制作工藝—美味三角2-3-4烹制法則:取材于2歲大健康成熟的育肥黃牛,3小時慢火細燉而出的牛肉湯頭,和1/4的小麥心制成的面體。尋常巷陌里的牛肉面,也由此在康師傅私房牛肉面館內脫了胎,換了骨。入口的香嫩,肉質的細膩,湯料的馥郁,面條的勁道……此番新上市的眷村牛肉面,升級烹飪制法,回歸基本食材,回歸臺灣牛肉面最開始的意義,讓深夜流口水的“舌尖2”觀眾滿心的美味幻想變為理想。一口牛肉,一口面,一口湯,蘊藏的是忽略已久的暖暖溫情,是久久未打的電話號碼,是記掛在心中的那一個身影,是一張帶著期許的笑臉,是振奮精神的鼓勵……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