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警分析系統
2019-12-17預警分析系統
預警分析系統是整個預警系統的關鍵與核心,其功能將直接影響食品安全預警的質量。預警分析系統的輸人端是信息源系統,輸出端是安全風險的分析信息。
般的預警分析系統包括指標模塊 和分析模型校塊兩部分。指標模塊主要是設置食品安全風險危機的評價項目,要求指標具有奧型性和科學性,井從相關因子中選擇出優超前反映食品安全態模型子系統和家評估子系統兩個子模信息源系統。分析模型模塊有風險分析
塊。風險分析模型主要是理論與分析 法,杭型就是預警 模型之一。危險性算,從而得出分析結果。”危險性評估”CAC)強調的、的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技術措施的必要技術手段,也是評估食品安全化子系統。在預警分析過程中,由評估是WTO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C)商術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限。面實際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僅依據理于理論建設目前尚處于初研階段,建立數學校店專家評估是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具有的特殊了論分析又往往模型本身存在非往難以做到及時和準確,和資深專業知識的專家群著很多的困難和局
經驗告訴我們,建立一支穩定的、具有相當實踐經驗生研究成果及其智慧,參與預
多領城多專業的專家團隊,明析任務,保證食品安全早期預警的分析質量。專家警分析、判斷和評估以及預測趨勢,可以改善體,利用專家們的實際經驗、專業知識積累和科學可確專家的責任和分析評估程序。單純依靠模型極難完成的預警分專家評估模塊的特點是建設涉及例如2003年
SARS在我國流行時,我國政府和地區建立了多個專家團隊,有流行病學專家.中西醫大夫、背養學專家、政府官員等,對SARS病毒與食食物的關系、SARS的暴發與流行原因等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合作為我國預防和控制SARS的流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形成了我國新的公共安全衛生防控專家評估系統。
因此,預警分析系統是一套綜合的、 可以最優化運用監測信息、統計數據、抽樣調在資料和專家意見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評估的系統,也是對運行狀態和趨勢作出判斷性預測的系統。
預警應對系統
預警應對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根據分析、評估的結果進行預警應對,應對也稱為反應。預警應對系統的輸人端是預警分析的結果,輸出端是預警控制指令。根據警情的不同,預警控制指令將給出預測、預報、警示、調控和快速應對等各種決策措施。
預警應對系統的構建工作量大,按照反應狀況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正常的食品安全狀況監控,二是有危機狀況出現時的防控。當預警分析結果給出狀況為正常時,反應對策是維續常規監測。需要強調的是,日常監測需要生產者和管理者職責清楚、監管機構之間協調及時。如果常規監管出現“照潤”,則表明反應系統可能失靈。目前我國具有監管職責的職能部門有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商務部.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危機應對的關鍵是捕捉先機,在危機發生危害之前對其進行控制。如果產生危機狀況是由于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造成的,那么危機應對的難度般較大, 危害程度的變化也更復雜,突發事件重在快速應對。如果危機產生是源于風險的累積效應,這類危機理論上是可以預測預防的,關鍵就在于預防性的調控。
預警應對系統的核心是建立危機應對制度和預警機制。基本構成有報告制度、信息發布制度和應急預案制度。預警機制主要是實施預警預案的方法和流程。
1.報告制度
運用現代化電子網絡手段,實現快速、高效、準確的數據分析,將問題和情況及時向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并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向相關部門和社會通告,就構成了報告制度。例如,我國現有的食物中毒報告制度、法定急性腸道傳染病報告制度,并在二者基礎上建立的食源性疾病報告系統。隨著針對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即將建設重大食品違法案件逐級報告制度。隨著我國食品安全信用系統建設的開展,信用征集制度也將積累企業信用狀況。
我國目前涉及食源性疾病管理的法律有兩部,分別是《食品衛生法》和《傳染病防治法》。國內能夠反映食源性疾病危害的數據信息主要有兩個報告系統,分別是依據《食品衛生法》建立的食物中毒報告系統和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建立的傳染病報告系統。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報告系統是獨立的。隨著我國相關的法制法律系統的不斷完善,各種必要的報告制度陸續建立,將使我國食品安全的信息統計數據和信息更加全面、及時。
2.信息發布制度
-且預警信息生成,預警信號由誰來發布、通過何種渠道發布以及發布的具體辦法由誰來制定等,都構成了預警信息的發布問題。
預警信息發布是一-件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我國近幾年不斷地完善著食物安全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都具有明確范圍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權利和責任,有關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越來越及時。例如,北京市曾于2004年11月向市民公布了11個食品安全舉報電話,這一舉措進一步規范了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渠道。每日在《北京晨報》刊登的食品安全信息,明確標注由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和晨報聯合發布,這也是我國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的體現。在理順國家監管機構和部門的職責中,衛生部把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責轉交由國家質檢總局承擔,這一舉措不僅完善了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實質上也規范了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的權責。
預警信息發布制度的建設, 使信息通過權威機構發布,布不僅有利于指導和幫助道公示,實現了信息的合理規范傳播。質警信息的發
消費者及時獲取有價值的食品安全信息。也為食品供了有益的市場信息。當然,對于食品安全全信息發布的地城性、,品生產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提建設還不斷面臨著時效性、權威
性,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信息發布制度新的挑戰。
3.應急預案制度
危機應對的關鍵是捕提先機,在危機發生危害之前對其進行控制。快速反應系統主要是對重大、突發安全事件的緊急應對處理,是應對系統的一種特殊形式。快速反應系統的實質就是應急預案制度,是危機處理的計劃與方法,是針對快速預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面制定的規則和流程。應急預案對危機一般實行等級應對制度,不同的等級有其相應的對策措施和方法。例如,福建省2003年頒發的(福建省糧食安全預警應急方案(試行))將不安全狀態分為緊張狀態、緊急狀態,特急狀態三個等級。在《國家重大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中將事件的危害程度分為特別嚴重、嚴重、較嚴重、一般四個等級。等級管理即是針對不同等級采取不同的虛對方案。
快速反應系統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統籌指揮,分級負責。由于食品安全突發事件一且出現則可能造成影響范圓大、危害程度深的狀況,因此,政府必須擔負起危機處理的職責.快捷反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只有政府統- -指揮、協調領導、分級負責、統籌應對,才有利于迅速果斷有力地處置和控制危機。
(2)尊重科學,強調合作。在制訂危機應急計劃時,要尊重規律、依靠科學,多傾聽專家的意見,了解基層的情況。應急方案不僅要吸收國際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挖掘我國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獨特方法。應急措施實施時,可能涉及的多部門之間要打破常規、通力合作。
(3)動態跟蹤,快速響應。根據我國2003年的SARS處置過程和2004年禽流感應急措施的實施情況、經驗和教訓說明,預警快速應對系統應是動態的。在食品安全危機預防的常規時期,啟動的是預警應對系統,快速應對系統處于“待機”狀態,但是,仍然需要關注國內外有關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調整和修改快速應對系統中的儲存,不斷完善快速應對系統的構架和功能。只有保持著動態,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危機信號,快速應對系統才可能應急及時,措施得力、有效。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國家應急預案以及省(直轄市)級政府的地方性應急預控,在此基礎上,此省屬市、縣、鎮也建設起應急預案,已初步形成了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目前,不少地區正在加強對應急預案的演習、培訓工作,真正提高應對能力,完善應急舉措。
由于預警具有預防和控制兩種功能,又重在預防功能,因此,常規狀態下預警系統主要以預防為主,對輸人的分析結果保持動態跟蹤,加強監測,微調和修正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偏差,預防問題出現。快速應對系統主要是應對突然暴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風險已經產生,并有可能進一步擴散、 蔓延或狀態惡化,必須快速控制風險狀態,并促使形勢好轉。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產生的復雜性,實行高效的預防和控制往往不是一個企業或者哪個管理部門的問題,實際的防控運行往往會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因此,建立協同機制開展聯合預警行動,政府統領導、統一組織, 各相關監管部門協調配合,是運行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取得防控效果的明顯特點。2007 年8月13日,國務院成立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為組長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質檢總局,下設四個小組,分別是農業部牽頭的農產品整治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牽頭的食品和消費品整治組、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牽頭的藥品整治組和國務院新聞辦牽頭的新聞信息組。這樣的設置正是體現了多部門聯合整治的特點。協同聯動機制還可以防止監管缺位現象,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監管,從而使監管鏈環環緊扣。尤其是對于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應對,由于強調快速、高效的應急處理,協調聯動機制更有利于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有效預防和及時控制不安全事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