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地圖上尋不見瑪納斯的蹤跡,它地處新疆腹地,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每年9月,這片人口缺乏30萬的土地果香四溢,濃郁的葡萄香味兒飄往全疆——絲綢之路上6萬畝最優釀酒葡萄正值歉收。
中葡酒業新疆天山北麓瑪納斯小產區葡園
七彩的天山之秋,清晨葡園里帶著霧氣的金色陽光,濃得化不開的紫、吹彈可破的青……每天,億萬顆晶瑩剔透的小果子借由人類的手從大自然的身體上取下,準備進入新的輪回。
假如此時你也在瑪納斯,你就會曉得:這里正在進行的并非一場歉收。你會看到空氣里漸漸轉動的靈感,一場人與自然合力創作的作品行將開端。
好酒從土地里長出來
民諺有云:“好酒從土地里長出來”——這話真實可考,它亦是葡萄酒業內信奉的原則之一:風土。關于葡萄酒這種天人合力的作品而言,自然的勛績遠大于人類可做的努力,大自然才是一位好的釀酒師。
瑪納斯無疑是僥幸的,它與法國波爾多、美國加州同處于北緯43°28’-45°38’——這條全球葡萄黃金緯度上,素有“中國釀酒葡萄之鄉”的佳譽。
葡園就是瑪納斯的心臟,盤繞葡園,潺潺不絕的瑪納斯河蜿蜒流過。站在葡園往南望去,是高聳入云的天山,雪山頂源源不斷送來甘冽的清泉;往北望,則是附帶炙熱陽光的無邊沙漠……瑪納斯全年雨水少,空氣枯燥,這里的葡萄便得努努力,把根扎進公開二三十米去。加上陽光絢爛,晝夜溫差極大,瑪納斯的葡萄便與別處更不同。
在瑪納斯的萬畝葡園中,維族老漢吐爾遜具有其中的一方。
中葡酒業葡農吐爾遜在收獲赤霞珠葡萄
9月的清晨,瑪納斯的溫度甚至缺乏7度,吐爾遜已從家趕到葡園,與工人們開端了一天的勞作——他的7畝赤霞珠進入采收期。
“最忙的就是這時候”老漢邊熟練地采葡萄:“4月出土,5月萌芽,6月進入花期,7月果實膨大,8月著色,9月采摘”老漢笑著,克制不住的喜悅。老漢管理的這7畝赤霞珠屬于品質最高的優質園,“年產有控制”,老漢說。——并不是要求多,而是刻意控制“減產”——“就像養花要剪枝,濃縮營養、精致培育,這都是老師來了以后的新改變。”
董新平是老漢口中的“老師”之一,作為中葡酒業的總園藝師,曾是石河子大學園林系教授的他,從1998年接手工作以來便深入到田間地頭,將當地的廣大的農民作為他的“親學生”,手把手教起了種葡萄的人種葡萄。
中葡酒業總農藝師董新平
“以前瑪納斯的葡萄不是這個種法”90年代,當地的種植觀念還在高產上,一眼望去家家戶戶的葡園滿是雜亂無章的沉甸甸的果子,“一排有三層果,密密麻麻”,以董新平為代表的“老師們”帶來新改變,小到育苗、澆水,大到改變葡園種植模式,1998年至今的17年是瑪納斯葡園技術革新的17年,現代技術為瑪納斯插上翅膀,其葡萄的品質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現在,葡園所采用的單蔓斜拉式的種法,這種種植方法要比以往減產6成,但由于品質上乘,近年來,老漢的收入節節攀高。“品質高,賣得好!家里搬上樓房了,去年,給兩個兒子也買了房。”老漢憨厚地笑著。
剛剛收獲的赤霞珠葡萄
葡園的忙碌將持續到九月底,一顆顆蒙著白霜,黑得發紫的小果子被一串串摘下,放入筐中;一擔擔挑出葡園,裝滿歉收的車……那車將滿載著歉收駛向奇妙的“宮殿”。
醞釀是一次新的生命
在瑪納斯東南兩公里的地方,有一處飄著酒香的“宮殿”。
中葡酒業位于瑪納斯的酒廠
沿大門走進去,是一片開闊的花園,花園左側的公開沉睡著上千只橡木桶。而徑直走過花園,你將看到四間巨大的房子,房子里矗立著數十只十幾米高的罐子。假如你在深夜靠近這里,說不定還能聽到罐子發出“噗、噗”的聲音,一個個流動的生命正在成長。
《圣經》里,耶穌所施神跡之一即“指水為酒”——清水轉化為美妙瓊漿只需要手指一點,而關于人類而言,要讓葡萄變為葡萄酒,你需要更多耐心。
從“接待”一車葡萄入廠,到“恭送”一車葡萄酒離開,15年間,陳新軍參與其間每一個細節不下萬次。作為中葡酒業的生產技術副總監,這個年近40歲的男人自從加入中葡酒業后,就從未離開過酒廠。
新疆日出晚,北京時間9點,太陽才懶懶地爬上瑪納斯的地平線。而此時,陳新軍已經在品嘗室“喝上了”。品酒,是技術總工每天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像一名嚴格的畢業考考官,陳新軍需要品嘗待灌裝的葡萄酒酒樣,再決定該批酒是否可進行灌裝。
從9月開端,一直到11月,是葡萄酒的發酵季節,這段時間陳新軍是最忙碌的,他幾乎無法回一次家。傳統釀酒法是女人采下葡萄,男人并排唱歌,用腳踩碎葡萄,榨出葡萄汁。現代化的釀酒流程則增加了更多環節,如驗收合格的葡萄要再進行穗選、除梗、高品質的葡萄酒還要經過粒選才能投入釀造——而僅穗選、粒選,一條生產線就需要20位員工。
20個人,40只手,從傳送帶上熟練而迅速地撿出二次果、青果等,這不光需要極大的耐心,如何嚴選、如何練就速度,其中還有極大的學問。作為技術部新成員,一年前小姚來到這里,對粒選記憶尤新:“公司對粒選要求極嚴,要均勻大小、果粒健康完整,一粒一粒的篩選,兩側工作人員近四十多雙手同時在機器兩邊進行粒選的密集勞動,晝夜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直到全部的葡萄入罐為止。在整個采收期,每天要站在崗位至少八小時,兩個月下來,手上的紫色洗也洗不掉,經歷過這些才算剛剛入行。”
中葡酒業生產技術副總監陳新軍和員工小姚
被破碎后的葡萄進入發酵罐中等待發酵,人們開端日夜兼程的守候。“發酵不是簡單的事”,技術工需要兩班倒照料每一罐的發酵過程。“這里就像育嬰室,他們就是照料嬰兒的人”,站在發酵車間,陳新軍笑著說:“這里的每一罐酒都有生命,它們是活的,在成長,每天都不一樣。”
你一定體會得到,吐爾遜在葡園里摘下葡萄的那一瞬間,葡萄并沒有失去生命與活力,它們進入了真實的新生命,在照料中成長,經歷一場轉化的魔法永生。
法國人在瑪納斯
都說每瓶葡萄酒獨特的靈魂是釀酒師,在瑪納斯,一個法國人極其出名,弗萊德-諾里奧(Fred Nauleau),中葡酒業的首席釀酒師。
中葡酒業首席釀酒師弗萊德先生
出身于釀酒世家,畢業于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獲得“法國高級釀酒專家”稱號的弗萊德,自2000年來到新疆后,便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里——愛天山的風,愛美麗醉人的新疆葡萄,愛這里的人——踏上這片熱土15年,如今,弗萊德已經是中國女婿與中國好爸爸,他與一位回族姑娘結婚,現在已經有了一兒一女兩個可愛的混血寶寶。
什么是首席釀酒師?通俗地說,像一位總廚,或者,一位導演。
首席釀酒師參與到從田間種植、釀造到灌裝的每一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釀酒師手中掌握著很多個微妙的關鍵時刻,他要在很多關鍵的點上及時喊“Action!”或者“起鍋!”,這些稍瞬即逝的時間點更像電影中的心流,或者廚事里“加鹽少許”的藝術——這是一瓶酒能否成為一瓶好酒的關鍵。
葡萄的采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8月之后,葡萄進入轉色期,新疆炙熱的陽光令葡萄糖分瞬間上升,這些糖分在釀造過程中會轉化為酒精度。而此時,葡萄中的單寧還尚未醇熟——葡萄酒中的單寧是否平衡,酒體是否柔和細膩,每一片葡園在哪一天采收成為關鍵,而首席釀酒師也承擔著這樣的技術活兒。
弗萊德并不夸耀自己的“釀酒血統”與精湛技術,談及如何做好釀酒師角色時,他更多地說到的是:謙卑、精確與熱愛。弗萊德說,一個釀酒師首先要做的是關于自然保持謙卑的心——關于與自然合著作品這件事,人務必謙卑,對每一個細節都需無微不至的關懷。“每年的風土條件不同,釀酒師需要深入了解,調整細節做到匹配。”另外,你要真的熱愛,對釀酒永存熱情。
弗萊德先生和尼雅釀酒師系列葡萄酒
憑借精湛的釀酒技藝,弗萊德賦予著瑪納斯小產區葡萄酒獨特的魅力,主持釀造出備受國際葡萄酒大師盛贊的美酒佳釀。他像一株遠道而來的葡萄植株,深深扎根于新疆天山北麓這片神奇的土地。
“現在我每年回老家一次,回法國倒不習慣了”這位金發碧眼、渾身充滿法國范兒、愛吃手抓飯的紳士笑著說:“我愛中國,我愛瑪納斯。”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m.ynbail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