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寮步蔬菜糧油配送 推薦 中醫教你如何看出汗情況辨別疾病
2017-05-07出汗是人體的一種自然現象:外界溫度太高會全身出汗;肉體慌張或痛覺刺激時會手心、腳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會臉上冒汗。不過,除了這三類情況,其他不該出汗的時分有汗或出汗過多都應該惹起注重。
中醫以為,正常的出汗,能夠調理體溫,掃除體內的廢物,調理人體陰陽的均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用失調時則會呈現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常常依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性來判別身體的情況。
首先要掃除能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招致異常出汗,并隨同明顯的相應病癥。這種情況下,必需及時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況就能處理。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病癥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
一種是白晝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晝不活動或細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性,中醫以為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經過動作舒緩、動靜分離的運動加強體質,如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另一種是晚上出汗。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枯燥等特性,中醫以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為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后呈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經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若隨同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
孩子睡眠時呈現細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發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后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于氣虛。
二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枯燥等,多屬于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隨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于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隨同口干、牙齦腫痛等,多屬于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為心窩、胸口多汗,多見于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肉體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于思慮過度,招致心脾虛,可經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理心情。按氣味辨別:正常的汗沒有明顯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證有關,屬肝熱,這種情況可經過清淡飲食,或用中藥菊花、茵陳等泡水飲用;若腥臭明顯,應找大夫診治。
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呈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惡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于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病癥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如汗液顏色的改變,有黃汗、紅汗、黑汗等,這種情況需由醫生綜合判別后診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著病情的兇險。
總之,一旦異常出汗的情況嚴重或隨同其他嚴重表現,應及時就診。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有來自于網絡文章,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立場,本站也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如文章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