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成本增加市場價格幾無浮動
和應季甘藍產地價最低低到兩三分錢相比,市場上的甘藍售價并沒有如此慘不忍睹,石家莊橋西蔬菜批發市場的價格顯示,甘藍集中上市階段的價格一直在0.5元-0.6元/斤左右。新石農貿市場的老王告訴記者,他們并不關心所謂的“產地菜價”是多少,上市蔬菜的價格主要根據菜販給他們的批發價確定。“我的茄子從人家那批發就兩角多,我只能賣五六角,我要交攤費啊。”
張經理介紹說,實際上目前正是大路菜大量上市的時候,和其他季節相比,此時的菜價已經比較低了,所以普通消費者對這里面的價格并不關心。“其實和去年相比,蔬菜的零售價格并沒有多大浮動。增加的運輸成本很大程度上讓原產地菜農被迫消化了。”
高成本“蠶食”菜農收益
不僅僅是油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僅僅是茄子命運多舛,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和大棚特菜等“中高檔”蔬菜比起來,今年的大路菜行市整體不好,而生產資料成本上漲和菜價不成比例成為主要原因。
記者在西三莊無公害蔬菜基地看到,劉師傅的30畝茄子地里茄子已經爛掉不少,劉師傅索性不再對其進行田間管理。這幾天雨水足,有的地塊里荒草早已經高過了茄子秧。“油價高了茄子賣不出去是你能看到的,你們看不到的還有很多呢。”
劉師傅坐在田間的蓄水井旁邊給記者詳細算了算賬。“就拿茄子來說,每畝地苗錢550元,水肥600元,人工150元,總成本1300多元錢。現在看平均畝產8000斤,我一斤賣了8分錢,一共是640元,你算算我一畝地虧多少錢?”按照這樣的估算,劉師傅已經不對今年春季這茬蔬菜盈利抱什么希望。“只盼著秋季這茬能多少賺點,扯個平,保證全年不虧錢就好。”
張成林也給記者算了算成本賬,由于他主要種植特菜大棚,眼下的上市菜并沒有受太大影響。張成林對化肥漲價似乎更無奈。“拿三元復合肥來說,去年92元一袋,最高的101元,可是現在每袋已經漲到了178元。”張成林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個成本漲的占大頭。”
“人工也是個大問題。”王振江告訴記者,眼下村里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每到農忙時節,村里雇些老人和婦女幫工,“前兩年的12元6個小時,現在你給25元都找不到人。”
中高品質、成熟機制凸現抗漲能力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一些種植中高檔蔬菜品種的種植大戶受成本上漲的影響并不嚴重,至少在蔬菜銷售上沒有到無人收購的地步。張成林告訴記者,他種植的新品種美人椒銷路就不錯,由于該品種屬于特種蔬菜,走中高檔路線,市場需求一直比較旺盛。“去年收益近萬元,今年肯定要少一些,應該不低于6000元吧。”同樣王振江的溫室大棚效益也不錯,由于主要經營特菜和錯季菜,王振江不必跟露地大路菜一起集中大量上市拼銷路,王振江說,由于今年整體菜價并沒有提高,所以受成本增加影響,利潤會有所下降。
和農戶自家獨立生產、銷售比起來,公司+農戶模式近年來越發受菜農推崇。西環公司西三莊無公害蔬菜基地技術員郭靖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可以解決菜農獨立面對市場能力不足的問題,公司在種植規劃、技術支持和市場銷售方面都能夠成為菜農的后盾。
業內人士認為,以油價上漲為代表的成本增加對菜農的傷害最為嚴重。“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緩解菜農壓力的問題。”該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油價高導致蔬菜運輸鏈條斷裂,菜農的積極性必遭重創。從市場規律來看明年的蔬菜價格波動可能很大。”聽說有地區對菜農也實行價格補貼,劉師傅很是向往,“哪怕補貼兩元錢,我也覺得還會有希望。”
高油價擋住蔬菜上市之路
邯鄲縣南堡鄉北寨張村的王振江是遠近聞名的蔬菜養殖大戶,王振江告訴記者,最近正值露地菜集中上市的時候,不過眼下來地里收菜的菜販寥寥無幾。“去年這個時候你看,菜地里忙活得很,茄子陸續都該拔秧了。”王振江嘆了口氣說,“今年大部分茄子都爛在地里了。”
永年縣是全國蔬菜十強縣和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縣,蔬菜播種面積75萬畝,年產鮮菜30億公斤。永年縣南大堡蔬菜批發市場擔負著永年當地及鄰近幾個縣近百萬畝蔬菜的銷售流通任務,蔬菜品種達140多個。市場內的蔬菜大戶張經理向記者表示,今年的整個蔬菜市場、尤其是露地菜的行情的確“不太景氣”,前不久甘藍集中上市的時候,由于價格極低且收購者過少,很多菜農干脆任憑甘藍爛在地里。
張經理告訴記者,南大堡蔬菜批發市場的客商遍布全國各地,最近幾年南方客戶越來越多,但是受油價上漲的影響,往年的常客為了節省運輸成本一方面減少了蔬菜的收購次數,另一方面則拼命壓低收購價格。“比如現在的大地茄子,我們現在的產地價是0.12元一斤,去年的收購價沒有低于4角的。”張經理的一位河南老顧客給他算過一筆賬,柴油漲到6.04元一升之后,從河南跑一趟永年僅油料成本就增加了300多元,這還不算路上排隊加油耗掉的時間。
張經理介紹,由于目前市場周邊的菜農大部分還是以單個農戶為單位,訂單式生產的極少且沒有統一的運輸營銷能力,因此蔬菜外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地客商的收購。他本人也經營著由永年向石家莊等地送菜的線路,但6月初油價剛上來的一段時間,當地蔬菜產地價并沒有隨之漲起來,相反被越壓越低。實際上作為收購商,張經理也并沒有在如此低廉的產地菜價上賺到多少利潤,因為“和增加的這部分成本比起來明顯不劃算。”
收購者不來,只能主動將菜送出去。邯鄲縣代召鄉西大夫莊村蔬菜種植大戶張成林告訴記者,同村有的菜農無法接受低收購價,寧可自己出運費把菜拉到附近的市場去,但這樣僅僅能減少一部分損失。“地里下來的茄子拉上一萬斤送到市場,貨車運費給600元人家都不愿意去。到市場上倒手0.15元一斤,全賣了才1500元。”張成林說,“多賺這300元除去人工費用所剩無幾,菜農自己向外送也不行,收菜還要雇人,索性讓菜爛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