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民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近郊幾個區縣,發現一種新興的農業模式———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非常迅速。
休閑觀光農業其實早幾年就已經興起了,不過以前主要是規模較大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科技農業園的建設一般都是以當地政府或企業投資開發建設的大型農業科研項目,其管理模式基本上以統一的研發、生產、旅游為主;而當前的休閑觀光農業主要是以公司或個人與村級政府合作開發,采取20-30年長期承包農村土地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并根據地方特色分塊建設小園區,由社會各階層人士來分租承包,園區管理者為承包人提供種植或養殖指導,這些承包人大多數是城里的退休人員,農業科技人員和白領階層,他們并不以經濟收入為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管理人員的指導,自己種植蔬菜、瓜果來享受這種勞動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邀請親朋好友到自己的承包田里一起分享這種快樂,這是最終目的。
日前,由全國高科技農業循環產業發展中心、央視網旅游頻道共同舉辦的“全國特色農業旅游基地”的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龍海農業生態園被命名為“全國特色農業旅游基地”、“全國高科技農業旅游示范基地”、“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
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專家組洪景華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非常明確地指出,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可以是有償的,但必須遵循三個基本的要求,一是不能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權,二不能改變農業土地的用途,三是不能損害承包農戶的權益。”全國新農村建設實施委員會專家高劍鋒說:“龍海生態園將農業生產與休閑娛樂結合起來,描繪出一幅城鄉田園生活的和諧畫卷,創造性地開辟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型模式。”全國高科技農業循環產業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宋喜來表示:“像北京龍海農業生態園這種農業模式在全國也有不少家,作為我們扶持的全國特色農業旅游基地和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其主要是建立和推廣高科技農業的項目與合作模式,最終達到村里滿意、管理者滿意、承包者滿意、地方政府滿意。”
據記者了解,這些農業生態園在開發前大多是灘地、林地也有土質較好的耕地,沒有承包給生態園之前,農民不太愿意種地,其原因是每戶土地面積較少,不能實現機械化操作,種地成本較高,每畝地除去耕種、管理、人力各種費用,一年才賺300多快錢,為了不讓土地撂荒,農民才消極的種些傳統的農作物。而現在承包給生態園整租后,每畝地的租金基本都在1000到2000元不等,這些租金對于村里來說是純收入,部分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到農業園生態園打工。這些生態農業園的建設投資人再把自己整體承包的土地按園區統一規劃(基本按一畝)分租下去,在技術上免費指導承租戶自己種植,生產出來的蔬菜、果品銷售收入雙方協商分成,生態園得到的30%,承租戶得到70%的收入。據龍海農業生態園的負責人說,種植樹莓每畝每年的收入大概在一萬元左右,這樣計算園區每個棚可以賺3000元左右,承租戶可賺7000元左右,再扣除2000元左右的地租,凈落5000元左右,雙方都比較滿意。
城里人到農村承包土地,不但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對于承租戶來講,經濟收入并不是首要,關鍵是生態園人性化的設計不但使他們能夠盡情地享受在綠樹環抱中的優美環境和生產生活所帶來的濃濃愜意,同時也迎合了許多現代都市人“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的本性回歸需要。對于當地農村來講,城里人到農村消費,促進了城鄉交流,改變了生產生活理念、科學種田管理模等式對農民都會有很大的影響。